也就八十年代,啥都不完善。
连建筑样式、城市规划居然都能听他这么个纯外行指手画脚。
好在让卫东只扒拉大框架,具体细节不瞎掺和。
池世明也跟着建筑、规划专家们一起抵达。
虽然这会儿都是蜀川省城之下的“地级市”。
江州从民国的陪都开始成为全国重工业大后方,解放后的直辖、三线工程主力、改开计划单列等一系列领头羊级别的地位。
还是保证了技术底蕴远超商州。
光是一堆高校就吊打三峡口零高校的码头地级市。
专家教授们正好可以把之前经开区那片“小街区”模式,原封不动的复制粘贴给商州。
主要是诧异,两边都是这么大的城区建设规模,让老板你撑得住吗?
可能在这会儿,大家都还很难理解,地产资金来源会有多少层出不穷的花样。
起码比较了解卖楼花模式的HK仔已经琢磨出来:“这跟九龙旺角那一带的建筑街区特色也很相近?”
就港片里面很常见的那种漫天都是招牌,两边挂满空调窗机、晾衣杆的狭窄热闹街道。
实际上也是分成长条格子的小街区。
几乎可以算HK最有特色的城市风情,伴随港片、TVB神剧深深印在了一两代人的脑海里。
所以让卫东想复制过来:“东京也这样,我们现阶段要的是烟火气,有繁华的街区热闹吸引人愿意过来入住,迅速带动生活氛围,非得搞些绿化小区,占地较大、成本偏高还拉开距离。”
之前在江州买那一百八十套宿舍楼,现在正在自由市场背后修的三栋,都是标准的这会儿城乡开发建设模式。
一堆赫鲁晓夫楼,有点间距排开,中间有空地有绿化。
除了后来最被诟病的千篇一律呆板,刚开始看着环境还可以。
有点安居乐业的味儿。
可没有物业打理,这些空地很快要么脏乱差,要么被厚脸皮占用来种菜搭棚。
脏乱差的概率很高。
而三四十年后,国内城乡最多的那种小区楼盘,讲究容积率的景观规划,维护情况也不好。
让卫东就从老领导说起包产到户,农田分到各家,水利工程逐渐没人维护的思路,延展到小区建设上。
带着专家们在沿江开发地块,现场讲解。
现在只有一条破碎的水泥公路,两边不是杂草丛生的荒坡就是稀拉的几间年久失修的废弃仓库旧房。
倒是省了拆迁的麻烦。
照片就不用了,建筑、规划专家们早就沿着经开区那边的项目,人手一大堆。
很熟悉。
HK、东京都有样板在前,分成小街区密集建设,每个街区自由建筑的大小高低,错落有致。
集中拿一两个小街区合并,做成有专人维护的公园、球场、绿化景观,那不实用得多。
最后这点又有北美城区建筑的影子,一大片区域,拿个小街区做成商业综合体、大超市、医院、学校甚至寺庙也不是不可以。
而且以让卫东这个保安四十年的经验,挺烦那种每个小区分隔封锁不许外人进出的划分。
很多人在网上吐槽,长大以后的城市没了人情味儿,很大程度都是这种小区分隔出来的原因。
冷冰冰的街上没地方可去。
看看那些三线工厂、老旧城区的生活气息就特别浓郁。
反正以后要怎么发展让卫东不会参与,他觉得自己只是在这个转型改革的阶段,提出点小小的改进。
既避免了这年头赫鲁晓夫楼的重复简陋,又没有后世动不动小区占地面积很大的浪费空置。
算是折中在这个房改初期的方案。
哪怕未来可能会落后,会拆迁,需要升级。
起码在这阶段能多快好省又宜居的铺开。
江州来的建筑、规划专家都大力称赞让卫东同志的勃采众长、眼光独到。
最后才提议我们是不是尺寸稍微大点。
说起来大家都没怎么出过国,只在各种书籍文献和极少数海外建筑画册上见过外面的风景。
池世明都只在HK打转转。
哪有让卫东这样突飞猛进的从东京到洛杉矶,都在有目的的考察学习。
还跟四十年后的城乡建筑做了对比。
最后还不固执。
专家说东京这种六十乘三十米的小街区尺寸,可能更适合那种一户建的建筑区域?
想想这么个街区四面都有街道,优点是四面底层都可以是商铺,绝对很符合商品经济发展。
但建筑要么是整体大楼,要么是一堆单体楼围起来,那么建筑跟建筑之间有遮挡,最好还是要有空隙,不然就太逼仄了。
其实让卫东第一次买楼的江州好吃街,从陪都时期就是这种小单体楼高低错落的风格挺有特色,问题在街区两百米长,严严实实挡住背后的棚户区,参与不到繁华,就成了脏乱差的旮旯角。